《性別天生》As Nature Made Him: The Boy Who Was Raised As a Girl, 2000

柯拉品托(John Colapinto)著
戴蘊如譯 經典傳訊 2002

        一九六六年四月,加拿大溫尼伯市(Winnipeg)有一對八個月大的同卵雙胞胎,在一家醫院進行去包皮手術。醫院的電灼燒刀不幸發生故障,導致電流過強,而把其中一位幼兒的陰莖給燒焦了。事後雖然醫生及醫院承認錯誤,並賠償和解,但大錯已經鑄成。該受傷男嬰的外部陰莖已整個壞死,醫生對其預後均不樂觀,由於當年人工陰莖的技術尚未成熟,醫生認為該男嬰日後將不可能人道。

        面對此一不幸事件,該男嬰的年輕父母十分自責,但又難以向親友傾訴,因此生活在愁雲慘霧之中。事件發生後十個月,他們碰巧在加拿大廣播公司(CBC, Canad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製作的一項電視節目中,聽到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一位性學專家的談話,內容是變性。該專家除了談論一些自願變性的成年人外,也提及性器官發育不全的嬰兒,亦可藉助變性手術改換性別。

        看了這段訪談節目,這對夫婦像是溺水者抓到了根繩子,便與霍普金斯大學的這位專家取得聯繫。在親自造訪之後,這對夫婦便被說服,而於一九六七年七月小孩一歲十一個月大時,讓霍普金斯醫院的醫師進行了變性手術,包括去除睪丸及建構初步的女性外陰。之後,他們將該幼兒改名為布蘭達(Brenda,原名布魯斯 Bruce Reimer),以女兒身分撫養。由於布蘭達還有一位同卵雙胞胎的弟弟,使得這項實驗有個絕佳的對照組。之後這對夫妻每年都帶兩個小孩回到霍普金斯大學一次,接受檢查及心理諮商,一直到他們十二歲那年才不再去。

        提出這項變性理論的曼尼(John Money, 1921-2006)出生於紐西蘭,一九五二年從哈佛大學取得心理學博士學位後,就一直在霍普金斯大學服務,直到退休。他先是與兩位精神科醫師組成「心理荷爾蒙研究中心」(Psychohormonal Research Unit),針對中性人(intersex,或稱陰陽人 [hermaphrodite])做心理諮商與治療。之後他更說服霍普金斯大學於一九六六年成立「性別認同診所」(Gender Identity Clinic),專門進行變性手術,以及手術前後的諮商與輔導。這在當年乃是創舉,使得霍普金斯大學附屬醫院成為全美第一所進行變性手術的所在。

        曼 尼在性學研究上是舉足輕重的人物,著作等身,影響力遍及學術與臨床界。他從成年變性人的研究中,得出「性別取向乃後天決定,與先天性別無關」的推論,因此 主張出生時性器官發育有缺陷的男嬰,可以經手術變性(切除發育不全之外部性器官及睪丸),以女孩養育;並在進入青春期後,給予補充雌性素,就可成功地變更其性別。這項理論雖然爭議性甚大,但在醫學界卻主導了三十幾年,理由無他,就是因為曼尼在這一行的聲望,以及他對加拿大這對雙胞胎的工作及報導。

        雖 然曼尼在歷年的論文及專書中,一再宣稱該變性實驗的成功,但事實卻不然。布蘭達從小無論思想行為,都表現得男孩樣,她喜歡男孩的遊戲與玩具,好以武力解決 爭執(比弟弟還強悍)。她從幼稚園起就一直是麻煩不斷,一路被校方列為問題學生,強迫進行心理諮商,還留了幾級。主要是布蘭達內心一直充滿著困惑與無歸屬 感(自覺不屬於女兒圈,但又被男孩嘲笑),縱使父母及醫師再三強調她的性別,還是沒法消除她的疑慮。醫生原本計畫在布蘭達進入青春期前,要為她作進一步的 人工陰道手術,以及開始雌性素的治療;由於布蘭達的堅決反對,手術並沒有進行,但在父母的壓力下,她不情願地服用了一陣子的雌性素藥丸。

        由於溫尼伯當地精神醫師的建議,布蘭達的父母終於在他十四歲那年,告知了事實真相。沒有多作考慮,布蘭達便選擇結束十二年的女兒身,恢復他的本性,並為自己取了大衛(David Reimer) 這個名字。雖然他內心仍然充滿憤怒與無奈,但對於恢復男兒身卻顯得自然無比,親友也欣然接納,並不覺得突兀。他接受定期的睪固酮注射,並切除了因服用雌性 素而長大的乳房。十六歲那年,他開始進行陰莖再造的手術,在三年內陸續進出醫院數十次,常常是為了人工尿道的阻塞及感染。在二十三歲那年,大衛認識了一位 大他兩歲且已有三個小孩的女士,兩年後,他們結了婚。

        這對雙胞胎的故事,三十多年來一直受到學術界及媒體的注意,但除了曼尼及溫尼伯當地經手的醫生外,一般人並不知道他們的真實身分及情況,也只有接受曼尼定期報告中的成功報導。直到一九九三年,才由另一位學者戴蒙(Milton Diamond)聯絡上當初治療過大衛的精神醫師,商得當事人的同意,作了後續的訪問調查。他們據此寫成的論文被多份期刊退稿後,終於在一九九七年三月發表於美國醫學協會 (AMA,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出版的《小兒科及青少年醫學彙刊》(Archives of Pediatrics and Adolescent Medicine)。

        該論文發表後,引起了媒體的相當迴響,《紐約時報》、《時代雜誌》都大幅報導,美國廣播公司(ABC)也對大衛作了採訪。之後,大衛接受了《滾石雜誌》記者柯拉品托(John Colapinto)的採訪,說出了他的心路歷程。該篇報導於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刊出,獲得相當的好評,並贏得了「國家雜誌獎」。之後柯拉品托更花了將近一年,一百多個小時的面談時間,完成了一部翔實的紀錄,讀者手上的這本《性別天生》,就是該書的中文版。

        一 般人很難相信,僅僅因為一位心理學家的強烈自我,竟然影響了醫界三十多年,也造成成千上萬性器官具有缺陷人士的苦難(包括先天或後天的缺陷)。多年來,對 於人類性別取向的「先天與後天」之爭(注一),經由大衛這種人的痛苦經驗,終於有所定論:胚胎發育時所決定的性別,不是後天可以輕易改變的。譬如說,有人 認為同性戀的傾向,可能是由從小的養育環境及與父母的關係所造成,由大衛及許多人的例子,可知事實不見得是那樣。

       人的性別決定,之所以會產生這許多的變異,主要是因為任何人都有發育成兩種性別的潛能。在胚胎發育的早期,由於性染色體的不同(具有 Y 染色體與否),就決定了性腺的命運,亦即往睪丸或是卵巢發展;再由於睪丸的存在與否(經由睪丸分泌的荷爾蒙),決定了腦部以及內、外部性器官的分化。這段過程的發生過程,不同動物的早晚不一:人類胎兒早在子宮內完成,鼠類則延遲至出生以後。至於造成不正常變異的原因,則從染色體缺陷(精卵產生及受精卵分裂的過程)、荷爾蒙量失常(譬如從母體處接受過量雄性素)、到胎兒本身細胞的反應不足(譬如缺少雄性素受體)等,所在都有,益增其複雜性及診斷的困難。

        因 此之故,在產房大家常問的第一個問題:「是女孩還是男孩?」不單是指嬰兒褲襠間的差異,事實上還有更深的含意;那也是每位生養過子女的父母都知道的事:每 個小孩生下來都不相同,男孩女孩的差別可能更顯著。這個不同,並不僅限於我們外觀看得到的部分,更存在於中樞神經的許多層面(包括構造與生理)。

         這 些差異有的是為了男女生殖生理不同的需要而存在(女性需有排卵週期的控制,男性則無);有的就相當微妙,像是認知與情感的層面。尤其是後面這一部分,對於 人類這種童年期特長,以及學習、模仿、制約與記憶等大腦功能高度發展的社會化物種來說,先天本性與後天教養的角色孰重,更不容易釐清。傳統對於男性與女性 特質的定義,常取極端,忽略了人的性格特質像個連續光譜,從紅到紫都有。我們可以說大多數男性在這些天生特質的分布上,屬於綠色偏紅,女性則是綠色偏紫。 這種基本面的不同,是人類生物性的部分,不應刻意忽略。

        大衛的故事是個悲劇(注二),《性別天生》一書的出版,讓我們了解了這樁喧騰三十多年公案的事實真相;除了增添一般人茶餘飯後的談興外,當有深一層的歷史 教訓。人的性別決定,確實要比一般人想像中來得複雜,某些先天的決定因素,不是後天說改就能改的。同理,面對少數偏向另一極端的男女,自認屬於「正常」 者,豈不該多一些包容?

注一:「先天」(nature)在此指的不只是遺傳基因的決定面,還包括出生前在娘胎受到的一切影響;「後天」(nurture)則指出生以後所接受到的一切。大衛的個案,成了「先天決定論」陣營的強力證據,問題是每個人的先天都不一樣,因此個案不能當成真理宣揚。

注二:大衛已於 2004 年 5 月 5 日以自殺結束悲慘的一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茱莉安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