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雄難「變」 ──性別認同障礙的崎嶇路
文.蔡文婷 圖.林格立
(本文取自台灣光華雜誌)

韓國變性藝人河莉秀來台為她的寫真集造勢,早在河莉秀抵台前,她那夢幻飄逸、美麗出塵的容貌就已經在網路上盛傳,無論男女,幾乎沒有不被她的嬌媚所吸引的。

稍早有關性別的另一個新聞焦點,則是歌星秀蘭瑪雅身邊斯文俊秀的親密男友,竟然是個女兒身。兩則被當成八卦炒作的新聞,交織拼貼出人生圖像的另一種可能,除了男與女,世界上還有一種跨性別的族群,儘管性染色體給了他們生理性別,然而他們卻覺得自己被裝錯身體,不計辛苦想要變回他們靈魂認同的性別。

究竟什麼是性別認同障礙?社會對於娘娘腔或男人婆如何看待?在台灣有多少變性人?在兩性疆界逐漸模糊的今天,當兒子只想當公主,女兒只想當金剛戰士,現代父母應該如何面對?

藝人陳俊生完全女裝夜遊京華城。一名法律系畢業的男生,因為穿著女裝遭長輩奚落,憤而著女裝跳樓自殺。英文名嘴湯尼陳組成「溫柔漢」協會,希望人們重新發現娘娘腔男士發光的一面。一名小六男童,妖豔打扮,當起路邊的檳榔西施。一名遭到警方取締的流鶯,原來是一名堂堂男子漢……。近來,跨越性別的新聞案件層出不窮。事實上,這每一則被當成茶餘飯後說笑的新聞,都訴說著一個性別認同障礙者身體與靈魂日夜交戰的煎熬。

變性≠變態

究竟什麼是性別認同障礙?是誰對他們開了這樣的玩笑,讓他們性別裝錯了身體?

在國內具有「變性人之父」稱譽、做過上百個變性手術的台北榮民總醫院醫學美容科主任方榮煌解釋,廣泛地來說,性別焦慮症候群有許多種:包括同性戀、雙性戀、性別精神分裂症、男扮女裝或女扮男裝的「異裝戀」及變性慾者;至於娘娘腔或是男人婆則根本是社會對兩性分化的刻板印象,並不等同於「性別認同障礙」。

變性慾者與同性戀者經常被劃上等號,事實上他們是不同的族群。所謂的變性慾者,是指無法認同自己的性別,厭惡天生性器官,希望透過手術來改變性別者。比如在一對女同性戀人中,其中或許有一位扮演著男性角色,她對自己的性別認同並沒有疑惑,但性愛對象是「同性」;至於一位女變性慾者,在她接受變性手術之前,或許有同性戀人,然而她由衷的想法是,我根本就是一個男性,所以她絕對不認為自己是同性戀,反而認為自己是異性戀者。

在所有性別焦慮症候群中,終其一生都想要完全改變性別的變性慾者最嚴重,也最令當事人痛苦,經常陷入憂鬱症和自殺的意圖中。社會大眾不僅對他們瞭解有限,並且經常將變裝與變性和「變態」歸成一類。他們從小就受盡嘲諷,當他們向心儀的對象表達愛意時,得到的往往是驚恐的決裂,就連許多父母都以「家門不幸」拒絕接受。

年近四十歲的變性人林國華(男變女),從小就認定自己是一個女生,國中時,上了健康教育課,發現男女性徵是與生俱來的。深怕這輩子當不了女生的林國華竟然買了麻醉藥,兩度自己動手破壞睪丸,以為這樣就可以拒絕當一個男人。關於這樣自殘、甚至自殺的血淚故事,在近一世紀的變性慾醫學記錄上斑斑可見,而到榮總做變性手術的患者,有百分之八十表示,在手術前的人生路上,都有過自殺經驗,可知變性慾者內外煎熬的苦痛。

誰開的玩笑?

變性慾者又可分為原發性與續發性兩種。所謂原發性,是自有記憶以來,就認定自己生錯性別,並期盼變回心裡認定的性別。至於出生時就具有兩套性器官,性染色體與性荷爾蒙異常的陰陽人並不稱為變性慾者,或是因為特殊緣故,例如代父從軍的花木蘭,因為生計工作而變性的人妖,都不能稱為變性慾者。

一位真正的原發性變性慾者,不論遭受多少反對或歧視,幾乎都不會後悔躺上手術台。然而續發性的變性慾者就不一樣了,續發性變性慾者往往是成年之後,受到某些刺激而蒙發變性的意念。「續發性變性慾者,因為帶有強烈的目的性,心態上都很急、很急,他們變性目的不在於『自我認同』,因此常常在變性後悔不當初,」接觸過近五百位變性慾求診、板橋亞東醫院精神科主任馮榕解釋。一位希望變回男性的變性人阿奇,當初就因為同性戀人愛上女人,為了挽回情郎的心,而到泰國變性。變成女人後卻達不到目的,又想要變回男人。

變男變女變變變,在原發性變性慾者的回溯中可以發現,他們都是打有記憶開始就認定自己是另一個性別,甚至連作夢都有這樣的傾向。

有關變性慾者的成因,一如同性戀者,究竟是生物遺傳基因導致,還是後天環境形塑,醫界至今尚無定論。

主張性別天生的學者認為,變性慾者在母親肚子裡時,因為大腦中的性別中樞受到錯誤荷爾蒙影響,或是遺傳基因的位置錯誤所導致。例如瑞典的精神病學家拉登,發現變性慾男子體內有三種基因,讓他們對睪丸脂酮較不敏感,並以此來解釋何以變性傾向無法導正治癒,而每一個社會都有變性傾向的人存在。

主張社會心理因素的學者則舉出,在歐美國家,有關變性人的男女比例,男變性人為女變性人的兩倍以上,然而,台灣的數字卻是相反,男女比例為一比二。東西兩方變性人的男女不同比例,顯然與後天的社會文化有關。對此現象,高雄榮總精神科醫生文榮光的解釋是,因為台灣仍處於重男輕女的觀念之中,導致女性偏向於認同男性角色。亞東醫院精神科主任馮榕認為,大多數的變性慾者,「都是被養出來的」,與親子關係大有關係。

馮榕解釋,一個孩子對於自己的性別認同決定於一歲半到四歲之間,這是男孩子學習作男人,女孩子學習做女人的黃金階段,一旦學習錯了,「小樹長成大樹,幾乎都難以再矯正回來,」馮榕表示。在歐美,單親家庭的孩子多歸屬於母親,曾是英國殖民地的香港亦然,而過去台灣的離婚官司大多將孩子判給爸爸,容易造成女兒以父親為認同對象。這也解釋了何以同樣是重男輕女的華人社會,香港的男女變性比例為一比一而台灣為一比二。

「養」出來的?

近年來,由於社會教育觀念開放,許多父母的警覺性提高。一旦發現兒子喜歡穿女裝,學著媽媽走路講話,又討厭自己的生殖器;而女兒老是穿長褲、戴鴨舌帽,甚至將發育中的胸部綁起來,因而帶著孩子來看心理醫生的家長明顯增加。

五年級的東東日前由媽媽陪同到高雄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求助,小小年紀的東東透過網路,收集了不少變性的資訊。他堅決而主動地希望醫生替他注射荷爾蒙,好讓他胸部變大,也期待醫生能儘早幫他做變性手術,讓一旁的母親一再濕紅了眼眶。

近來接觸不少性別認同障礙兒童的高雄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醫生湯金樹認為,雖然醫界尚且無法確定性別認同的成因為何,然而在他接觸的案例中,的確不少男孩子都是跟著媽媽、祖母、姊姊生活,缺少男性認同角色,東東就是一個例子。在東東的生活中,父親不僅不存在,過去還曾經是毆打媽媽的壞人。

而另一位以自殺來威脅家人答應讓她變性的高中女生薇薇,因為爸爸喜歡喝酒、賭博,身為長女的薇薇從小想要扮演保護媽媽的大哥哥,因而想要變性。

然而,檢視所有性別認同障礙的成長環境,也有部份是看不出來與環境教養有任何關係的。所以究竟是天生如此,或是後天養成,至今依然爭論不休。然而,兩派醫生共同的看法倒是,變性慾者的成因都在於懂事之前,他們也不知道自己為何會有這種困擾,因此家人、學校或是社會絕對要給予更大的包容與尊重。

變不回公主的寶馬王子

不論成因,上一個世紀,眾多心理醫生努力地治療變性慾者,幾乎多是徒勞無功。實際上,去找心理醫生的變性慾者,大多是為了取得兩位心理醫生的評估檢定,以便符合變性手術資格,本身被治療的意願很低。而許多帶著孩子前來求助的焦急父母,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可以把他變回來嗎?」當醫生無法肯定表示,許多家長失望之餘就一去不回了。

需要幫助的,不只是變性慾者本身,還包括氣極敗壞或淚流滿面的父母在內。父母的無助、悲痛和強烈罪惡感,只會給孩子更大的壓力,或讓孩子的慾望地下化。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醫生湯金樹指出:「在這裡對變性慾者治療的意義或目的,不在於改變他的行為,而在於觀察他,瞭解他,陪伴他,同理他。」

在台灣究竟有多少變性慾者?有多少不只是改頭換面的變性人?數字相當模糊混亂。國外的估算差異也天南地北,有的估算一千人中會出現三個變性慾者,有的認為每五萬人才有一個。

唯一可以知道的是,台灣從民國七十五年開放變性手術以來,依照規定程序的變性人有一百六十多人,其中男變女大約有五十五位,女變男有一百一十多位,結婚的有近十位。根據馮榕的粗估,曾經前往醫院求助的變性慾者在五百人以上。

變性人多了嗎?

由於台灣醫界對於變性手術有十分嚴格的限制,尤其是「父母同意」這一條世界獨門的規定、讓許多變性慾者自然改往國外尋求地下醫療手術,或是沒有此條規定,價錢又低於台灣的變性天堂泰國。方榮煌發現,單是這一年來,先斬後奏出國動手術的變性人,因為手術不成功,或要開立性別改變證明而求助台灣醫生的,就有幾十例。打開泰國變性醫院的網站,製作精美的中文網站,熱情地對台灣的變性慾者招手,包括飛機航班,中文接待人員,手術後的公寓安排和旅遊安排,鉅細靡遺。可以推知,台灣的變性慾者與變性人數絕對高於檯面上的數字。

顛鸞倒鳳,逆轉上帝所給予的性別,變性手術一直都充滿爭議與迷思。對於做過上百位變性手術的方榮煌,在四年前受洗為基督徒之後,心中也頗多掙扎。女人是男人的一根肋骨,上帝造男女,醫生可以巧扮上帝嗎?然而,當一位女變性慾者在變性後,感謝醫生替她把胸前那「兩塊石頭」放了下來;當一位男變性慾者,每年父親節都要親自來感謝他;或許多變性慾者,遠赴國外手術,回國後卻發現新的陰道密合了起來,或因新的陰莖潰爛前來二度手術,即使如此,他們竟然還是「高興」的,因為至少除去了他們與生俱來不想要的性器官。說到此,方榮煌不由得嘆息地表示:「對於變性慾者,我們也只能幫助他們這一點點而已。」

在方榮煌接觸過的變性慾者當中,有捆工、有舞小姐,也不乏碩士、博士,有的都已經進到手術房了,因為父母的猶豫,而又給推了出來。而一位女醫師不僅由她的女友陪同而來,未來的準岳父、岳母都前來為她加油,那是因為身邊的親友,接受了「他」的真實自我。

誰殺了葉永誌?

兩年前的人間四月天,屏東縣一位國中男生葉永誌,在下課前十分鐘去上廁所,之後卻被發現腦後遭到嚴重撞擊,在學校廁所離奇死亡。葉永誌的死因因為現場遭到校方嚴重破壞而不了了之,然而為何葉永誌要提前去上廁所?原來,自幼具有女性化特質的葉永誌,向來喜歡烹調、女紅、洗衣,家中開設的美容店,客人都非常喜歡葉永誌溫柔細心的服務。

然而在進入國中之後,同學們對他並不友善,嘲弄之外,還會聯合起來在廁所裡脫他褲子,驗明正身。經過媽媽向學校反映後,學校因而讓他避開同學提早去上廁所,然而,悲劇還是發生了。葉永誌的故事,明白地顯現出社會上、甚至校園中,「性別刻板化的無限擴大,」致力於性別教育的婦女新知基金會常務監事蘇芊玲指出。

在我們的社會裡,包括同性戀、變性人、性別認同障礙、異裝戀、娘娘腔、男人婆等跨性別的族群,幾乎無時無刻不被譴責或嘲笑。打從出生、命名、穿著、教養,人們一再劃分男性與女性的不同,殊不知這樣的「分化」等於是一種「窄化」,使得孩子們失去探索另一半的世界的機會。

「尤其在華人社會,女性化的男性更不見容於社會。在重男輕女的價值體系中,男性向女性學習,等於向弱者學習,男性的角色空間要比女性更被窄化,」蘇芊玲指出。「極端地以陽剛和陰柔來區分男女,讓我們無法去理解和欣賞這些性別的弱勢族群,」蘇芊玲表示,在性別的光譜上,有著無限的顏色排列。她同時建議家長以「增益式」方法,提供孩子兩性教養多樣的空間,讓孩子快樂的作他自己,而非強勢地將他扭曲回來。就像左撇子的孩子,與其打他的左手,不如鼓勵他雙手並用。

性別多樣化

實際上,前來兒童心理門診看診的孩子,他們大多並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困擾,都是被父母押著來的。婦幼醫院兒童心理科醫生陳質采提醒父母不要過度焦慮,將孩子的問題鎖定在「性別」之上,而模糊了問題的核心。

對於現實社會所可能給予的傷害與歧視,就如葉永誌的悲劇,陳質采提出她開闊的想法,「在這個社會上,即使再剛強的男人也可能遭到致命的傷害。」陳質采想要表達的是,如果怕孩子因為娘娘腔遭到欺侮,而要他厭惡自己,痛苦地變得粗魯陽剛,不如教導孩子欣賞自己,享受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但也懂得去求救與保護自己。

去年十月,美國一名性別認同障礙的十五歲少年,因為穿著高跟鞋、胸罩與假髮上學,校方以他引起同學和父母不安為由,對他做了禁止入學的處分。對於校方要他穿男裝的要求,少年的心理醫生認為那會使少年精神受損,法官亦認為校方的作法將「窒息人的個性」,而讓少年可以繼續穿女裝上學。

「學生們應早日接觸不同的環境和事物,以學會寬容。」美國法官教給學校與學生的功課,其實也同樣是我們每個人的功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茱莉安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