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性人大腦反應不同 

中央社  2013-10-07

想變性,果真是天生的,確實是靈魂裝錯了身體。
走在街頭,不少年輕人、或是越來越多藝人的外觀「雌雄莫辨」,
榮陽團隊最近進行國際上第一個變性欲症者身心靈的腦科學研究,
發現變性欲者在「男女性別表徵」、「自我意象身體表徵」的神經迴路,
以及身心反應的腦神經機轉都與一般人迥異,變性欲者在觀看情色影片時,心理及大腦反應也跟一般人不相同。


世界首見的變性欲者腦科學研究
這個世界首見的變性欲者身心靈的腦科學研究,證明變性欲者性別表徵的腦區與負責社交功能的社會腦區,
神經網絡聯結方式與一般的人很不一樣,這個研究並已刊登於國際知名期刊「PLoS ONE」 。

古時有太監進宮需要去勢、花木蘭代父從軍的傳奇故事。如今走在街頭,不少人勇於「作自己」,
從服裝、髮型難以分辨原來的性別。台北榮總社區精神復健科主任李鶯喬說,變性欲是診斷為性別認同障礙中最極端的狀況,
心理上的性別與生理性徵明顯不一致,以致個案對自己的外表、甚至到公共場所該進男廁或女廁,都會引發困擾,也受到旁人側目。

看A片時心理及大腦反應不同一般人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教授謝仁俊表示,研究中找了41名變性欲者,
應用「功能性神經聯結磁振造影技術」檢查,
讓變性欲者觀看色情影片、以及一般中性影片,
詢問他們想扮演哪一個角色,發現不管在何時,變性欲者都強烈的認為自己是另一個性別,
也就是男性變性欲症者在性愛情節中傾向女性角色認知,女性變性欲症者則傾向男性角色認知,而非身體器官天生表現的性別。

遭歧視誤解的精神壓力 似成烙印
同時比較大腦的區域,謝仁俊說,大腦中主管社會排斥、情緒衝突的前扣帶迴之背區 (dACC)、
以及前扣帶迴之膝前區(pgACC),即使變性欲者在安靜坐著的休息狀態下,
這兩個區域都會呈現神經元活性高,代表他們過去因為不被接受遭受歧視、誤解的精神壓力,似乎成了「烙印」。

謝仁俊也說,從腦子裡的烙印也可以看出,變性欲是天生的,不是後天造成的。
這項研究已刊登於國際知名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 ONE)。

醫學上將這些有性別認同障礙的症狀稱為「變性慾症」,典型特徵有像是強烈希望自己具有異性身體性特徵、覺得自己是異性、認為自己有異性的情感和反應等等,而這些想法大部分從兒童時期就已經有了,且臨床顯示,男性較女性多,在台灣平均每10萬名男性就有9位認為自己是女生。


台北榮總復健精神科李鶯喬醫師表示,台灣第一個性別重建手術在1988年。不過,為了避免術後反悔,變性慾症者要做變性手術,得經過嚴謹的流程確認,包含法定年齡必須滿20歲,經2年賀爾蒙治療,以異性角色生活成功適應後,再經由兩家不同醫院的精神科醫師開診斷書,才有資格進行重建手術。


雖然目前還沒有研究可以證明,變性慾症者的大腦構造到底是先天影響還是後天造成,但不可否認,變性慾症者因大腦結構的不同,的確受到社會輿論和異樣的眼光對待,不少人因此罹患憂鬱症。謝仁俊醫師強調,希望能透過研究的結果,讓大家對變性慾症者有進一步的認識,對變性慾症者有多一點了解和關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茱莉安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