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道德模範變性為美女1  

2015-04-09
來源:大公網

  1986年出生的男孩劉霆13歲起照顧身患尿毒症的母親。“背母上大學”讓他成為“全國道德模範”。在經過為期6個月的變性手術後,他由一名男子漢變為女兒身,並更名為劉婷。7日,在廣州美萊醫院的劉婷對京華時報記者説,“以前很難受,像從身體裏抽走了一部分。做了手術才感覺到我真的完整了。”

  劉霆(曾用名),浙江人,13歲時母親身患尿毒症,父親離家,他在照顧母親的同時勤奮學習,2005年以優異成績考取大學後,將母親接到學校附近租房養病,邊讀書邊照料母親。2007年,劉霆被評為“全國道德模範”。而在2014年8月14日,他宣佈希望自己變成一名女性。同年10月9日,劉霆開始接受變性手術。

  變性成功後的劉婷(現用名)有三個願望:自傳小説出版、小説改編成電影進行拍攝、自己發明的專利口罩面市並捐贈回報社會。她透露,目前國內外已有多名導演和她接觸,表示要為其量身打造電影。

  在社會轉型時期,道德焦慮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心態。身背尿毒症母親上學的劉霆既讓人感動,也給人以前行的動力;“全國道德模範”既是對善行的肯定與致敬,也是一種選擇性激勵,有助於提升公眾對道德模範的社會認同。然而,道德模範也是一把雙刃劍,既為劉霆帶來了光環效應,也為他帶來了某種意義上的“道德枷鎖”。

  從昔日默默無聞的小人物,到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道德模範在享受向上社會流動和人生突破帶來的名利的同時,也要支付代價——被置放在“道德高地”的劉霆要接受比普通人更為嚴苛的角色規範、更加繁重的角色義務。一些普通人可以做的事情,道德模範卻囿于身份標簽,不願意或者不敢去做了。

  在主流社會只承認男女兩種性別的背景下,變性人遊走在性別的夾縫地帶,成為邊緣人,在社會評價體系中遭遇形形色色的傲慢、偏見、歧視與社會排斥。這邊廂,是受人尊敬的道德模範;那邊廂,是不受待見的變性人,“道德模範變性”的角色逆轉,要承受著巨大的輿論壓力,在話語體系中處於一種弱勢地位。

  變性原本只是一種個性化選擇,卻被擠進了道德、人性和法律“三不靠”、“三不管”的邊緣地帶。有著篤定的文化信仰和強大內心世界的劉霆,並沒有在“七嘴八舌”面前讓步和屈服,而是聽從內心的聲音,勇敢地選擇“做自己”。說到底,對生活方式的選擇,也是一個塑造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的過程。“道德模範變性”,在本質上只是一種個人權利。

  正如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所言,“文化製造了身體,它通常都是通過就餐禮儀、排便習慣和看似無足輕重的慣例、規則和實踐,把身體活動轉化為理所當然、習慣性的活動”。在身體亞文化的驅使下,昔日的道德模範劉霆選擇變身劉婷,只是他基於生活本身最樸素也最強烈的渴望。在利益主體多元化、價值觀念多樣化的當下,我們要對此多一些包容和理解。

  面對“道德模範變性”,我們既要感謝他們曾經帶給我們的光亮和溫暖,也要關注道德模範的生存生態。道德模範真正需要的,不是過度關注和過度消費,而是尊重和認同。尊重他們對生活方式的選擇,認同利他行為曾經讓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加美好。這一切,才是一個成熟、理性社會應有的成色。

 

大陸道德模範變性為美女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茱莉安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