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電視節目中常有一些節目,男明星男扮女裝演出。這些節目相當風行,學校中就會有一些男同學會模仿一些女性化的動作或裝扮。這種情況對於學生建立性別認同會不會有不良的影響?還有,近年來十分熱門的「紅頂藝人」的演出,到底該不該讓中小學學生觀賞?


  這些問題可以由「扮裝」(cross-dressing)的概念談起。所謂的「扮裝」意指男扮女裝或女扮男裝,或者用來指「嚮往某種特定裝扮」的心理,也就是一般通稱的「扮裝癖者」(transvestte)。在我們的文化中,「女扮男裝」比較能夠為社會大眾所接受,相對地,如果是「男扮女裝」的話,引起的負面效應就比較大。前些日子,警政機關於台北市女子三溫暖逮捕一位男扮女裝的高科技工程師而廣為媒體所報導,而媒體無不以「行為偏差」或「變態」等方式來處理。

  較為社會所允許的「扮裝」場合大多僅限於商業性的表演場合,例如「紅頂藝人」,或活躍於小劇場的扮裝秀;其中尤以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學生所組成的「白雪綜藝團」及由建中戲劇社校友組成的「紅綾金粉劇藝工坊」等較為知名。

  另外,在某些強調性別越界的活動中,扮裝亦時有所見。這些活躍於商業表演或次文化中的「扮裝秀」,對主流媒體或大眾來說,大多還是被視為偏離常軌的,或意在滿足眾人偷窺的「文化奇觀」。由於我們的文化中對兩性的角色及行為規範有著相當鮮明且刻板的標籤,因此,踰越性別性別規範就代表「脫離常軌」與「不正常」,「不正常」即是「病態行為」,是需要「矯正」與「醫治」的。但我們可以由另一角度來思考「扮裝」,其實「扮裝」在某種程度上是要解構性別的刻板印象,也就是它拆解了橫阻於兩性當中,規定女性與男性應如何扮演的高牆,讓「性別」彼此之間能夠自由的流動。如果性別特質也是一種扮裝的話,個別的男性與女性即可因著自己的意願演自己的角色。在扮裝秀當中,身體可以跨越性別的肉身,演出另一性別。女性穿起西裝褲、打起領帶、像男人一像走路;男性則穿起絲襪、洋裝、高跟鞋,所有對另一性別的想像在一瞬之間被表演出來。表演之後,男女兩性之間似乎不再那麼截然二分,兩者之間的模糊地帶也越來越寬廣。

事實上,性別越界對於兩性之間的平等有著正面的意義。
  另外,對於「扮裝」人們經常會有一個迷思,那就是「扮裝」與「同性戀」之間的關係。基本上扮裝秀是一種踰越性別疆界的遊戲,即便是有扮裝癖好者也未必與其性偏好(或性取向)有直接關係。

  因此,擔心「扮裝秀是不是會妨礙性別認同」這個問題,也就可以換個方式思考。如果所謂的「性別認同」,指的是認同僵化、刻板的性別特質,那麼這樣的認同是不是「真實的」。也就是說,每一個人的性別認同如果是建立於社會所建構的性別刻板化印象上,這樣的認同基本上已是有問題,且值得批判的,因為它可能已扭曲了人性的真實。 不過大眾媒體以嬉笑怒罵的方式作「男扮女裝」的演出,是不是就具有性別越界的動力?或者是僅僅複製社會文化中關於女性的刻板印象,這才是更值得注意與批判的地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茱莉安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